“爸爸造的盾构机有两层楼高!”日前,在中铁科工江夏基地总装车间,10岁的杨祎骏仰望着万余个精密零件组成的庞然大物,小手轻抚冰冷钢壁,眼中盛满星光。这是该企业爱心托管班“职业体验日”的生动一幕——41名产业工人子女走进父母奋战的生产一线,在万点焊光中读懂“中国制造”的重量。
戴上安全帽的萌娃队伍,成为高端装备制造车间的亮眼风景。在盾构机总装区域,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连永昌指引着孩子们的视线:“这里藏着2000多个控制点,就像盾构机的神经中枢。”智能焊接实验室里,三年级女孩王铭玥骄傲地指着智能焊接机器人的机械臂:“我爸爸是它们的‘医生’!”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变身实景课堂,全国劳动模范陈汉龙托起空轨模型,讲述三峡水轮机组攻坚往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悄然扎根。
重型装备厂铣工杨焱林的一双儿女首次同入托管班。“过去暑假总为看娃请假,现在上班顺路送孩子,车间里还能听见他们欢笑声。”据悉,该托管班双职工子女占比超1/3,早八晚六的看护时段精准匹配倒班节奏。今年首次向周边产业园开放后,专业志愿者开设科技手工、安全实训等课程,真正实现“娃开心、工安心”。
“要让孩子们理解,父母汗湿的工装正在改变中国。”中铁科工轨道公司党总支书记李海骁看着孩子们在工作室里尝试操作时感慨道。依托江夏区高端装备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企业将500吨重的工程机械转化为鲜活教具: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视频、参观实物与认识模型等方式,在劳模的讲解下职业启蒙与产业报国情怀在此交融。
目前,该模式已惠及近50个工人家庭。企业正联合产业链伙伴开发“小小工匠”课程体系,让更多产业工人子女在父母奋斗的热土上,读懂钢与火铸就的荣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刘静 通讯员潘万齐 胡鹏)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