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面对世间的浑浊与复杂,有些人选择与之为伍,不再抗争,甘愿在迷雾中随波逐流。而这,便不是“活明白”,而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明明有反抗的勇气,最终却选择了放弃。这种心态,不符合英雄好汉的风范。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能称得上真正的英雄好汉的并不多,能够洞察人生真谛,活得明白通透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是那些智慧卓绝的大侠,如鲁智深,或是果断决断、仇敌难容的行者武松,最终的选择仍然是以隐退避世为归宿。鲁智深在与宋江告别之时,那句“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满含着深深的悲凉与落寞。他深知功名利禄无用,最终他只求得一具安稳的身体,一处清静之地,免受尘世的纷扰。
鲁智深早已识破了朝廷的腐化和奸邪,就如他身上那件不再纯净的直裰,无法再回归清白的本真。与其和这些腐化的官员为伍,不如一走了之,保持内心的清净。这份选择,是对腐化社会的抗议,是一种不愿屈服的坚持。
受到鲁智深“坐化”的启示,行者武松也在最后选择了避世,他拒绝了进京受封的邀约,宁愿在六和寺中,伴随青灯古佛度过余生。武松心中已经明了,自己已经不再年轻,已残疾,怎能再承受那种权力的诱惑?他选择把所得到的金银,悉数奉献给寺庙,过起了清贫孤寂的日子。与鲁智深一样,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内心最后的底线,坚守着那份对于自身清明的执着。尽管如此,他们的结局依然有些凄凉。曾经的豪情壮志、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傲骨,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消磨殆尽。他们最终的选择,便是躲避这喧嚣浑浊的世界。
展开剩余69%与这两位英雄的沉寂不同,梁山上另外三位活得明白通透的好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出路,尤其是活阎罗阮小七。他的生活令人既羡慕又尊敬,他不仅没有被命运压垮,反而活得逍遥自在,毫无负担。“阮小七见了免职令,心中也自欢喜。”他带着老母亲回到梁山泊石碣村,依然以捕鱼为生,奉养母亲,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这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恰恰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他并没有太多的欲望,心境如大海,包容万物,无所畏惧。
阮小七的快乐生活源于他不攀附权力,也不贪图奢华。他的目标只是享受日常生活,与母亲安度晚年。他的简单和纯粹,让人对他的生活充满敬意。金圣叹将他与鲁智深、武松一并评为梁山上的“上上人物”,赞扬他为“真快人”。阮小七心地纯洁,行为简单,不争名利,只为自己和亲人的幸福。而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他无疑是最得心应手的英雄之一。
即便如此,阮小七并非懒散之人。正是他明白,没有足够的财富,就无法让母亲安享晚年。阮氏三兄弟与梁山义军的金银,常常与义气挂钩,但阮小七有自己的一套打算。他和兄弟们获得的财富,直接为自己和母亲的生活提供保障。而他,过得比许多梁山好汉都要洒脱、自在。在梁山军招安后,经历了四次大战,阮小七几乎全身而退。他并未参与过激烈的争斗,依然保持着自己原本的生活方式。
当其他英雄为名利而争斗,阮小七则安享晚年,与母亲共度平凡岁月。当大家在朝廷争斗中跌宕起伏时,阮小七却能够凭借从金银财宝中获得的财富,安逸地生活在石碣村中,任凭外面的风波如何翻滚,他自顾自地过着恬淡的生活。
想象一下,在那群曾经的英雄气吞万里如李逵、吴用、宋江等人抱怨命运、遭遇毒酒与背叛时,阮小七却在自己的村落中,端上美酒佳肴,静静地享受着自己平凡的幸福。而他悠然自得的歌声也随风飘扬,歌词中透露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与自足:“不喜官家不种田,不拜菩萨不羡仙。船自斜横网自张,万里湖泊平如镜……”
在所有的梁山好汉中,阮小七无疑是最接近理想生活的化身。与李俊和燕青相比,阮小七活得更有韵味,少了几分权谋与算计,多了几分自然与自在。他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丰盈的幸福感,最让人羡慕。
如果时光倒流,假如你生在北宋宣和年间,你是愿意做那勇武的鲁智深、决断的武松,还是愿意追求阮小七的简单与清明,过上少欲少求的日子?又有多少人会甘心做那种永远不得安宁、为权谋奔波的宋江呢?
发布于: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